《有关臻品母带、音频采样率和位深度的一切》
一、引言
在当今音频领域,音频采样率和高解析度音频(Hi-Res Audio)成为了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。
Hi-Res Audio通常被定义为无损且高于CD品质的音频格式,这意味着它在采样精度和采样率上都超越了传统CD(44.1kHz/16bit)的标准。然而,尽管高解析度音频被广泛宣传为能够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,但其实际效果是否真的如宣传所言,仍然值得深入探讨。
二、Hi-Res 音频的发展历程
(一)Hi-Res 音频的兴起
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,Hi-Res 音频逐渐获得了各大音乐平台的支持。自2021年以来,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开始提供高解析度音频(Hi-Res Audio)服务,而B站也在2023年7月和8月分别在网页端和移动端上线了相应的付费内容。这些平台积极推广 Hi-Res 音频的高品质感,但消费者对其实际效果仍有疑问。
值得注意的是,Hi-Res 音频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,其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。当时,音频工程师们就意识到CD音质未能满足人耳的听觉极限,因此开始探索更高解析度的数字音频格式。尽管当时尚未有“Hi-Res Audio”这一术语,但相关技术的探索已在进行中。
(二)Hi-Res 音频格式的演变
自90年代以来,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比CD音质更高的音频格式,如SACD(Super Audio CD)、DVD Audio和蓝光Pure Audio等。这些格式在当时被认为是音质提升的重要尝试。1999年推出的SACD采用DSD编码,提供了更高的动态范围和响应频率,而DVD Audio则继续使用PCM编码,提供了比CD更高的取样率。
2014年,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(JEITA)正式提出了Hi-Res Audio的定义,并对其进行管理。根据JEITA的标准,Hi-Res 音频必须具备超过CD标准(44.1kHz/16bit)的取样率和位深度。这一标准为后续的音频产品认证提供了依据,使得消费者能够识别符合Hi-Res标准的音频设备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流媒体平台如Tidal、亚马逊音乐和Apple Music也开始提供Hi-Res 音频服务,这标志着高解析度音频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主流。同时,国内音乐平台也紧随其后,推动了整个行业向高品质音频内容转型。
三、Hi-Res 音频的定义及特点
(一)无损特性
无损音频是指在音频压缩过程中,音质不会受到损失的音频格式。这与压缩音频格式(如 MP3、OGG 等)形成鲜明对比,后者通过去除一些音频数据来减小文件大小,从而可能导致音质的下降。无损音频格式能够保留原始录音的所有细节,确保高保真度的播放体验。
在无损音频的世界中,索尼官网列举了六种常见的无损格式,包括:
- WAV(Waveform Audio File Format):一种广泛使用的无损音频格式,支持多种采样率和位深度。
- FLAC(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):一种流行的无损压缩格式,能够有效减小文件大小,同时保留所有音质。
- ALAC(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):苹果公司开发的无损编码格式,与 FLAC 类似,但主要用于苹果设备。
- AIFF(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):由苹果公司开发,通常用于专业音频应用。
- DSD(Direct Stream Digital):一种高分辨率音频格式,常用于超高质量音乐。
- MQA(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):一种新兴的高分辨率音频格式,旨在提供原始录音的高质量再现。
这些格式各有特点,但共同点是都能提供优质的听觉体验,而不会因压缩而牺牲音质。
(二)高于 CD 格式
Hi-Res 音频在采样精度和采样率方面要求高于 CD 音质。标准 CD 音质采用 16 位深度和 44.1 kHz 的采样率,这意味着每秒钟采集 44,100 次声音数据。相比之下,Hi-Res 音频可以达到更高的采样精度和采样率,从而捕捉到更多的声音细节。
常见及不常见的 Hi-Res 音频采样精度和采样率组合包括:
- 24-bit/48 kHz
- 24-bit/96 kHz
- 24-bit/192 kHz
- 16-bit/48 kHz
- 24-bit/44.1 kHz
- 32-bit/192 kHz
这些组合提供了更广泛的动态范围和更细腻的声音细节,使得音乐爱好者能够享受到更真实、更丰富的听觉体验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Hi-Res 音频逐渐成为音乐制作和播放的新标准,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质享受。
四、音频采样率相关知识
(一)采样率与音频采样的基本关系
音频采样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的次数,通常以赫兹(Hz)为单位。根据奈奎斯特定理,为了准确重建一个信号,其采样率必须至少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。以人耳能够听到的最高频率20kHz为例,理论上,采样率达到40kHz即可准确采样该频率的音频。这意味着在这个采样率下,20kHz及以下的音频信息可以被完整捕捉。
然而,提升采样率并不会对20kHz以下的信息采样精细度和波形平滑度产生影响。换句话说,虽然更高的采样率能够提供更多的采样点,但对于人耳可听范围内的音频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。
(二)提升采样率的本质及影响
提升音频采样率的本质在于提高奈奎斯特频率。奈奎斯特频率是指可以被准确采样和重建的最高频率,其值等于采样率的一半。因此,通过提升采样率,可以捕捉到20kHz以上的超声波信号。
尽管能够捕捉超声波内容,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质会因此得到提升。实际上,在某些情况下,过高的采样率可能导致互调失真,这种失真会对音质产生负面影响。因此,虽然技术上可以获取更高频率的信息,但其实际效果并不一定是正面的。
Anti - Aliasing 与采样率的关系
Anti-Aliasing(反混叠)是指在数字信号处理中,为了防止混叠现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。在音频采样中,Anti-Aliasing滤波器至关重要,因为它们帮助去除高于奈奎斯特频率的信号成分,以避免混叠现象。
如果采样率设置得过低,可能会影响滤波器的表现,从而导致混叠。然而,随着技术的发展,现代滤波器在处理低采样率时的性能有所改善。尽管如此,高采样率在Anti-Aliasing表现和互调失真之间仍然存在矛盾:虽然高采样率可以提高Anti-Aliasing效果,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互调失真的风险。因此,在选择适当的采样率时,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以确保最佳的音质表现。
五、关于音频采样率的选择
(一)国际标准情况
在国际音频标准中,CD音质的采样率被设定为44.1kHz,而视频类音频的标准采样率则为48kHz。这一选择基于奈奎斯特采样理论,该理论指出,为了准确重现信号,采样频率需至少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。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在20Hz到20kHz之间,因此44.1kHz的采样率能够有效捕捉到大部分可听频率。
然而,在音频制作的前期或中间环节,并没有严格的采样率标准。制作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更高的采样率,以提高录音质量,尤其是在专业音频和高解析度音乐制作中,48kHz或更高的采样率(如96kHz)被广泛推荐[1][2][9]。
(二)格莱美录音学院推荐标准
格莱美录音学院在2018年发布了高解析度音乐制作的推荐标准,建议最低使用24-bit/48kHz的质量,而更高的推荐质量为24-bit/96kHz。尽管这些标准强调了高采样率对音质的重要性,但并未涉及互调失真问题。相反,它们指出高采样率会对计算机性能和存储空间带来压力,因此在选择时需权衡这些因素。
(三)综合观点及推荐采样率
在不同采样率下,听感上存在一定区别。例如,44.1kHz的抗混叠效果可能不足,而44.1kHz与48kHz之间的听感差异较为明显,48 kHz会提供更清晰的高频响应,特别是在涉及到动态变化较大的声音时。但48kHz与96kHz之间几乎无差别,对于专业录音和声音设计项目,96 kHz可以显著降低混叠现象,并提供更好的处理灵活性。因此,对于听歌来说,44.1kHz和48kHz已足够满足需求。
对于具体应用场合,以下是一些推荐:
- 流行音乐:建议使用48kHz,这能确保更好的音质。
- 高音质需求项目:如古典音乐、爵士乐等,推荐使用96kHz,以捕捉更多细节。
- 音效库:通常采用96kHz,以确保在后期处理时保持最佳质量。
六、QQ 音乐臻品母带效果探究
QQ音乐将其下架并推出了臻品母带技术,声称能提升52%~55%的音质,但这一说法受到了质疑,因为音质是主观且难以量化的。臻品母带采用24bit 19k标准,理论上提供了更高的动态范围,但在实际听感上与16bit区别不大。
对于普通听歌来说,16bit和48kHz已经足够,因为人耳听觉上限是20kHz,更高的位深和采样率在听感上没有明显差异。
一方面,保留超声波信息可能导致互调失真,进而影响音频质量;另一方面,高采样率有助于提升音质并通过噪声整形技术提高信噪比,但最终采样率会被降回来以适应设备和传输需求。
通过叠加两个音频来检测其相似度,如果两个音频越相似,结果声音就越小,完全一致时则无声;而完全无关的音频叠加效果与分别播放无异。实验结果显示,臻品母带2.0能带来52%~55%的音质提升,特别是在高频和高頻打擊樂的顺态和音头部分有明显改善。
在臻品母带中,20KHZ以上频率的部分被进行了轻微的压缩处理,目的是为了让True Peak看起来更健康。但这种修复是将有损音频(如90分)通过AI技术提升到接近原始音质(100分)的状态,这种提升不应超过原始音质,否则就不符合逻辑。
在当今的数字音乐时代,由于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实现了数字化且网络带宽充足,大众听到的音乐已经是100分的母带版本,因此不再需要通过修复来提升音质。对于老专辑,由于其原始母带未公开,修复工作仍有一定的意义。